現代意義上的社區建設是社會融合中的不可或缺的環節。社區,又名共同體,說的是人們相互依存的生活和工作的社會環境,是基本的社會組織形式。無論從滕尼斯的論述,還是對各國更早的文獻分析,以及對各個國家歷史事實的研究都可以發現,在一定人文區位上相互依存與幫助而結為生活共同體是人類自然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作為生命個體的人與他人之間有著彼此的社會需要:他們需要溝通、認同、交流、互助、互惠、交易,從而得以生存,提升生活質量和擁有健全的精神生活。社區建設,究其根本意義,是把單個生活的個體通過社區互動和溝通聯系在一起,參與共同體事務,建立公共利益,實現公共目標,維護生活共同體的存在與發展。
社區居民生活,是非?,嵥閺碗s的,鄉規民約只有具體、細致、入微才能形成效力,發揮作用。個體能否得到全體社區成員的認同和稱贊,是一個人得以立身的前提。得到認同的關鍵在于,作為個體的人是否遵循共同體的約定俗成、行為準則。在社區生活中,個人的品行十分重要,個人品行在社區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就是個人如何處理與鄰里之間的關系,如何待人處事。通情達理、設身處地、承擔責任、平和友好、樂于助人、與人為善,無疑是最基本的社區生活規則??梢韵胂?,如果一個社區有著這樣的氛圍,在其中長大的孩子會是什么樣子的?在這個意義上,社區建設不僅僅建設基層人民的社會生活,也是建設社會的共同未來和共同價值。社會共同價值和共同未來的培養不僅靠媒體的宣傳,更要靠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孕育。社會的共同價值和共同未來就孕育在人們的日常社會生活之中。因而,社區要靠建設,也要靠治理,根本上要靠建設。健康、向上、向善、平和、友好等要素組成的基層人民社會生活是社區治理的基礎。社區治理應當把精力放在這里才會更加行之有效。
20世紀以來,社區價值的培育一直是社會學家和社會工作們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但是,社區也是人們最感到困惑的東西。社會人類學家費孝通早年與自己老師和同學一道把西方學者使用“Community”來表述人類生活共同體的概念翻譯為“社區”,最初他們是把“社區”作為一個研究單位使用的,即一個具有相互依存的、各個部分的制度搭配在一起的人文區位上的社會組織,“江村”就是一個典型意義上社區。這種研究單位后來成為社會政策實施中一個工具,那就是社區建設。在其晚年,費孝通以社會人類學家的眼光看到,“社區中的住戶,彼此都很了解,發生了什么事,大家有一種責任感,要一起去解決。這種意識,在上海人的生活中,特別是在鄰里關系中,是早就有的。”[11]無論是作為早期的人類學研究單位,還是現代意義上的基層建設單位,“社區”都包含了一系列社會價值、社會規范,它是健康社會生活的基礎。
國家的凝聚力是社會溝通過程中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基石。凝聚力是把國家和民族建設成為命運共同體的心理基礎,這種心理基礎的核心是文化。一種象征性的文化可能會把不同的族群聯系起來,大家相互認同。歷史上,18世紀的英國人進入印度,把這個南亞次的諸多文明區域,以地圖的方式表征出來,使南亞次的人們感到了他們是一個象征意義的整體,形成了統一的認同??兹竿醭陌⒂鹾湍P爾帝國的阿克巴奉行的多元文化共同融合也構成了印度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歷史基礎。印度成為一群由文明小國組成的文明古國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全球化環境下,人類社會要繼續存在和發展,就必須尋求共同的目標、行為規范和價值取向,時代要求對未來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趯v史的追溯、學科的訓練、現實的研究和全球問題的思考,費孝通在其晚年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著名表述,就是講不同的國家、民族和文化之間的溝通、融合、欣賞問題的價值取向。民族之間的社會溝通基于具有文化相對主義的價值判斷,不同民族之間的價值和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或者說具有不同的文化習慣,如果一個民族用自己的價值和思維方式去理解和解釋另外一個民族的行為,可能會產生誤解。解釋當代民族之間的行為,必須了解它們的動機、習慣和價值觀,特別是根植于人們內心的核心價值更是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ヂ摼W和全球化把人類社會的溝通帶向一個新時代,空前復雜。